当长号的醇厚音色在金钟奖决赛舞台上落下最后一个音符,评委席上不约而同地赞叹,不仅是对选手精彩演绎的认可,更是对中国管乐几十年来惊人蜕变的见证。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它承载着中国管乐事业的历史、进步与未来。从初赛、复赛选手的“技术惊艳”到半决赛、决赛中的“取舍两难”,从地方院校的“异军突起”到国际标准的“实力印证”,这场赛事已经超越了竞技本身,成为中国铜管乐器演奏的一次全景式检阅。曾几何时,中国管乐在国际舞台上只是“跟跑者”,以“不冒泡”为标准;而今天,它正凭借批量涌现的人才、多元共生的生态、接轨世界的实力,稳步从“追光者”蜕变为独树一帜的“发光体”。

一、从“不冒泡”到“艺惊四座”: 跨越半世纪的实力跃迁
回望几十年前的中国管乐舞台,铜管演奏的“天花板”曾有着朴素却严苛的标准:小号手能完整奏完《红色娘子军》中的“娘子军连歌”独奏段落而不“破音”,圆号手能精准把控《智取威虎山》中的“打虎上山”旋律而不“冒泡”,便已足以成为业内的标杆,甚至被视作顶尖的铜管乐器的演奏能力。然而,受限于乐器质量、教学资源和演奏理念,在那个年代,能稳定奏完独奏片段已属不易,要实现完整的艺术表达,有些力不从心。
但本届金钟奖的舞台上,曾经的“朴素标准”已被打破。赛事指定曲目与选手自选作品,无一不具备挑战性且充满代表性——从小号演绎赫伯特·克拉克的《威尼斯狂欢节》,到长号奏响索伦·希尔加德的《北极光狂想曲》,再到大号呈现的罗兰·森帕里的《火热的快板》,圆号诠释的罗西尼《前奏曲、主题变奏》……。这些作品不仅考验了选手的技术极限,还要求他们通过近乎零失误的表现,精确掌控高难度技术与极端音区的切换,并用细腻的气息控制让音色始终保持统一与醇厚。同时,每段旋律的情感表达更是展现了选手们对于作品的深刻理解与诠释。
今天,所谓的“优秀”早已不再仅仅是“不冒泡”的技术达标,而是技术为骨、艺术为魂的综合突破。这一跨越半世纪的变化,既是演奏水平的代际升级,也象征着中国管乐从“生存式”演奏到艺术化表达的全新蜕变。

陈嘉伟 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管乐(铜管)比赛第二名
二、技术与艺术的双重破壁: 从“会吹”到“吹活”的质变
若要用一个词概括本届赛事选手的表现,那便是“破壁”——这一表现不仅突破了外界对中国铜管乐“技术粗糙”的刻板印象,也打破了“技术与艺术割裂”的传统困境。过去,评审时常会面临在“技术不错却失灵气”与“乐感很好却失误频发”的选手中做出艰难选择;然而,本届赛事中,绝大多数选手实现了“技术为骨、艺术为魂”的完美融合。
小号选手以利落的吐音和明亮的音色,重新诠释了经典曲目,让它焕发新生;圆号选手凭借精准的音准控制,将作品的抒情性与层次感淋漓尽致地呈现;长号选手演绎现代作品时,不仅掌控了极端音区的稳定性,还通过细腻的滑音处理赋予作品先锋的叙事感;上低音号和大号选手,尽管演奏的是体积庞大的乐器,却能通过精准的气息调控,使低频音色既充满层次感,又具有感染力。
这些质变的背后,是中国管乐教育理念的深度升级。教学不再仅仅是单一的“技巧训练”,而是转向融入作品分析、音乐史背景、文化内涵等多维度的综合培养,使得技术真正为艺术服务,让演奏不仅仅是“完成”,更是“传递”与“表达”。

李佳芮 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管乐(铜管)比赛第三名
三、国际话语权的悄然转变: 从“追随者”到“同行者”的跨越
在今年六月的全国选拔赛上,指挥家汤沐海曾向我提出过一个深刻的问题:“我们该用什么标准打分?是按国际标准,还是国内标准?若按国际标准,我们的大部分选手是否会被淘汰?”这一提问道出了他对中国铜管选手实力的深切担忧。然而,选拔赛结束后,汤老师难掩兴奋,主动向我分享了他的震撼感受:“这些选手完全有能力站上国际舞台!即使放在国际赛场,他们的表现也毫不逊色。未来无论是在国际舞台闯荡,还是在国内深耕,只要需要,我都愿意为他们提供帮助。”
事实上,这一评价有理有据,绝非凭空而来。近年来,中国铜管乐器演奏家们的国际突破已经不仅仅是个别现象,而是群体性的突围:2019年,圆号演奏家曾韵斩获第十六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第一名,实现了我国在该赛事的历史性突破。这标志着中国铜管乐器演奏水平得到国际权威认可,跻身世界顶尖行列。这个奖项为中国古典音乐走向世界舞台树立了重要里程碑,极大提振了行业的信心。
2025年6月,曾韵更是成功地提前成为世界顶级的柏林爱乐乐团终身圆号首席。2023年,金智成在韩国济州国际铜管比赛中获圆号组第一名,2024年再获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比赛第一名。
2023年,小号演奏家杨洵霁摘得第十八届韩国济州国际铜管比赛小号独奏组季军;2024年,他再攀高峰,斩获第48届国际大会“交响乐困难片段”项目冠军。此外,小号专业的陈嘉伟、纪政旭,长号专业的张智桐、李佳芮等青年演奏家,也纷纷在国际赛事中斩获大奖。
他们以精湛技艺让世界听见中国青年铜管乐器的演奏实力;还有多位中国铜管演奏家跻身国外顶尖乐团,成为国际音乐舞台上亮眼的“中国面孔”。
这些突破是中国管乐教育体系“厚积薄发”的结果:专业院校主动与国际顶尖乐团建立合作,引入欧美师资开展联合教学,院校管乐老师们更以深耕一线的教研与带教,为人才打下扎实根基;基层管乐教育的普及,为行业储备了海量生源,每年一届的“中华杯”管乐独奏展演、管乐节等活动,更是直接为管乐人才搭建了成长与展示的平台。
从基础教学到专业打磨,从赛事选拔到舞台实践,最终形成了“普及—选拔—培养—成才”的完整链条。
这些突破不仅展示了中国铜管乐器演奏家的技艺,更凸显了中国管乐在国际舞台上的逐渐崛起。中国管乐已经不再是“追随者”,而是与世界顶级演奏家平等对话的“同行者”。

郭玎泰 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管乐(铜管)比赛第四名
四、未来展望: 在“发光”中走向特色发展之路
尽管本届赛事展现了中国管乐的强大“技术实力、人才厚度、生态活力”,但仍有短板需要补足——如中国风格作品的深度挖掘、基层人才的系统培养,甚至是打破“头部垄断”,让百花齐放的生态得以实现。然而,正如本届赛事所展现的,我们已经能够清晰看到中国管乐的未来:它不仅将在国际舞台上继续“发光”,更会将中国文化的独特基因融入其中,走出一条既具国际竞争力又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铜管组赛事,正是这一崭新旅程中的一个耀眼里程碑。随着这一代新兴铜管演奏家的崛起,我们可以期待,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中国管乐将以更加自信、更加多元的面貌展现自我。无论是技术上的精湛,还是艺术上的表达,中国管乐必将在全球音乐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真正的“发光体”。

郭志成 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管乐(铜管)比赛第五名
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管乐组评委会主任 于海
当长号的醇厚音色在金钟奖决赛舞台上落下最后一个音符,评委席上不约而同地赞叹,不仅是对选手精彩演绎的认可,更是对中国管乐几十年来惊人蜕变的见证。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它承载着中国管乐事业的历史、进步与未来。从初赛、复赛选手的“技术惊艳”到半决赛、决赛中的“取舍两难”,从地方院校的“异军突起”到国际标准的“实力印证”,这场赛事已经超越了竞技本身,成为中国铜管乐器演奏的一次全景式检阅。曾几何时,中国管乐在国际舞台上只是“跟跑者”,以“不冒泡”为标准;而今天,它正凭借批量涌现的人才、多元共生的生态、接轨世界的实力,稳步从“追光者”蜕变为独树一帜的“发光体”。

一、从“不冒泡”到“艺惊四座”: 跨越半世纪的实力跃迁
回望几十年前的中国管乐舞台,铜管演奏的“天花板”曾有着朴素却严苛的标准:小号手能完整奏完《红色娘子军》中的“娘子军连歌”独奏段落而不“破音”,圆号手能精准把控《智取威虎山》中的“打虎上山”旋律而不“冒泡”,便已足以成为业内的标杆,甚至被视作顶尖的铜管乐器的演奏能力。然而,受限于乐器质量、教学资源和演奏理念,在那个年代,能稳定奏完独奏片段已属不易,要实现完整的艺术表达,有些力不从心。
但本届金钟奖的舞台上,曾经的“朴素标准”已被打破。赛事指定曲目与选手自选作品,无一不具备挑战性且充满代表性——从小号演绎赫伯特·克拉克的《威尼斯狂欢节》,到长号奏响索伦·希尔加德的《北极光狂想曲》,再到大号呈现的罗兰·森帕里的《火热的快板》,圆号诠释的罗西尼《前奏曲、主题变奏》……。这些作品不仅考验了选手的技术极限,还要求他们通过近乎零失误的表现,精确掌控高难度技术与极端音区的切换,并用细腻的气息控制让音色始终保持统一与醇厚。同时,每段旋律的情感表达更是展现了选手们对于作品的深刻理解与诠释。
今天,所谓的“优秀”早已不再仅仅是“不冒泡”的技术达标,而是技术为骨、艺术为魂的综合突破。这一跨越半世纪的变化,既是演奏水平的代际升级,也象征着中国管乐从“生存式”演奏到艺术化表达的全新蜕变。

陈嘉伟 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管乐(铜管)比赛第二名
二、技术与艺术的双重破壁: 从“会吹”到“吹活”的质变
若要用一个词概括本届赛事选手的表现,那便是“破壁”——这一表现不仅突破了外界对中国铜管乐“技术粗糙”的刻板印象,也打破了“技术与艺术割裂”的传统困境。过去,评审时常会面临在“技术不错却失灵气”与“乐感很好却失误频发”的选手中做出艰难选择;然而,本届赛事中,绝大多数选手实现了“技术为骨、艺术为魂”的完美融合。
小号选手以利落的吐音和明亮的音色,重新诠释了经典曲目,让它焕发新生;圆号选手凭借精准的音准控制,将作品的抒情性与层次感淋漓尽致地呈现;长号选手演绎现代作品时,不仅掌控了极端音区的稳定性,还通过细腻的滑音处理赋予作品先锋的叙事感;上低音号和大号选手,尽管演奏的是体积庞大的乐器,却能通过精准的气息调控,使低频音色既充满层次感,又具有感染力。
这些质变的背后,是中国管乐教育理念的深度升级。教学不再仅仅是单一的“技巧训练”,而是转向融入作品分析、音乐史背景、文化内涵等多维度的综合培养,使得技术真正为艺术服务,让演奏不仅仅是“完成”,更是“传递”与“表达”。

李佳芮 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管乐(铜管)比赛第三名
三、国际话语权的悄然转变: 从“追随者”到“同行者”的跨越
在今年六月的全国选拔赛上,指挥家汤沐海曾向我提出过一个深刻的问题:“我们该用什么标准打分?是按国际标准,还是国内标准?若按国际标准,我们的大部分选手是否会被淘汰?”这一提问道出了他对中国铜管选手实力的深切担忧。然而,选拔赛结束后,汤老师难掩兴奋,主动向我分享了他的震撼感受:“这些选手完全有能力站上国际舞台!即使放在国际赛场,他们的表现也毫不逊色。未来无论是在国际舞台闯荡,还是在国内深耕,只要需要,我都愿意为他们提供帮助。”
事实上,这一评价有理有据,绝非凭空而来。近年来,中国铜管乐器演奏家们的国际突破已经不仅仅是个别现象,而是群体性的突围:2019年,圆号演奏家曾韵斩获第十六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第一名,实现了我国在该赛事的历史性突破。这标志着中国铜管乐器演奏水平得到国际权威认可,跻身世界顶尖行列。这个奖项为中国古典音乐走向世界舞台树立了重要里程碑,极大提振了行业的信心。
2025年6月,曾韵更是成功地提前成为世界顶级的柏林爱乐乐团终身圆号首席。2023年,金智成在韩国济州国际铜管比赛中获圆号组第一名,2024年再获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比赛第一名。
2023年,小号演奏家杨洵霁摘得第十八届韩国济州国际铜管比赛小号独奏组季军;2024年,他再攀高峰,斩获第48届国际大会“交响乐困难片段”项目冠军。此外,小号专业的陈嘉伟、纪政旭,长号专业的张智桐、李佳芮等青年演奏家,也纷纷在国际赛事中斩获大奖。
他们以精湛技艺让世界听见中国青年铜管乐器的演奏实力;还有多位中国铜管演奏家跻身国外顶尖乐团,成为国际音乐舞台上亮眼的“中国面孔”。
这些突破是中国管乐教育体系“厚积薄发”的结果:专业院校主动与国际顶尖乐团建立合作,引入欧美师资开展联合教学,院校管乐老师们更以深耕一线的教研与带教,为人才打下扎实根基;基层管乐教育的普及,为行业储备了海量生源,每年一届的“中华杯”管乐独奏展演、管乐节等活动,更是直接为管乐人才搭建了成长与展示的平台。
从基础教学到专业打磨,从赛事选拔到舞台实践,最终形成了“普及—选拔—培养—成才”的完整链条。
这些突破不仅展示了中国铜管乐器演奏家的技艺,更凸显了中国管乐在国际舞台上的逐渐崛起。中国管乐已经不再是“追随者”,而是与世界顶级演奏家平等对话的“同行者”。

郭玎泰 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管乐(铜管)比赛第四名
四、未来展望: 在“发光”中走向特色发展之路
尽管本届赛事展现了中国管乐的强大“技术实力、人才厚度、生态活力”,但仍有短板需要补足——如中国风格作品的深度挖掘、基层人才的系统培养,甚至是打破“头部垄断”,让百花齐放的生态得以实现。然而,正如本届赛事所展现的,我们已经能够清晰看到中国管乐的未来:它不仅将在国际舞台上继续“发光”,更会将中国文化的独特基因融入其中,走出一条既具国际竞争力又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铜管组赛事,正是这一崭新旅程中的一个耀眼里程碑。随着这一代新兴铜管演奏家的崛起,我们可以期待,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中国管乐将以更加自信、更加多元的面貌展现自我。无论是技术上的精湛,还是艺术上的表达,中国管乐必将在全球音乐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真正的“发光体”。

郭志成 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管乐(铜管)比赛第五名
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管乐组评委会主任 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