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家协会
微信公众号

【金钟之声】且让余音再绵长

来源: 时间:2025-11-11 编辑:

  第十五届金钟奖赛事已落下帷幕,然而互联网、自媒体上的各种分享、评议,持续着金钟之声的温度与热度。尤其对于声乐比赛,赛场外的声乐从业者、爱好者,以及参赛者的歌迷们的热情评议几乎构成了一种新的声场,让金钟的余音蔓延出一幅多元立体的文化图景。可见,步入媒介融合时代的金钟奖带来了一场关于艺术标准、审美共识与价值认同的公共讨论,我们不应以简单的好或坏来看待这种现象,但它至少彰显出开放性文化生态给与大众文化的拥抱与接纳。 

  近期,中国文联发起举办“场景里的新时代”主题文艺创作活动,将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进行具象化呈现。而本届金钟奖又何尝不是新时代文化场景的一种鲜明表征。在声乐比赛上,我们目睹了一个多维度场景的形成:现场有专业的“声场”,展示着歌唱艺术的精湛技艺;场外有文化的“乐场”,承载着音乐媒介与社会传播的深广;还有开放的“舆论场”,汇聚着各方观点与情感的交流碰撞。我们需要正视的是:歌手的技术表现、音乐界的圈层联动、受众的品评分享乃至衍生效应的延续,都秉持着不同的规则标准。当声音走出赛场,便开始了它的转化之旅,走向重新被理解、被诠释、被赋予意义的复杂场域。其实,这种转化与流通,也恰恰证明了金钟奖的影响力和声乐艺术的生命力。当万千声音交织、不同审美标准碰撞,我们目睹的并非仅是观点的差异,更是一场关于音乐价值的深度参与和集体探寻。 

  究竟应如何看待和把握这种现象?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给出了一种很好的诠解。“各美其美”是现实,是审美分众化时代的真实呈现;“美人之美”是路径,只有通过教育、感化与引导让更多人能够包容理解他人之观念时,才能最终实现“美美与共”的理想之境。由此,面对金钟奖声乐比赛引发的讨论,我们需要的是跳出专业与非专业、真实与虚构的二元对立思维,抵达一种更为真诚、深刻的审美理解。从这个角度看,专业评委的深度考量与广大观众的感官直觉,共同勾勒出艺术价值评判的完整谱系,让金钟奖声乐比赛的意义不仅只为遴选获奖者,还构筑了一个让声乐艺术被深度关注、充分讨论并得以滋养的公共平台。 

  除金钟奖外,考察近40年的中国音乐选拔类活动,笔者有一种脉络性判断:以1984年开始的央视青歌赛为代表的国家媒体驱动的音乐1.0时代;以2004年开始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我型我秀”“明日之子”“声入人心”等地方卫视及网络媒体驱动的音乐2.0时代;以及近年来,由地方政府驱动的以文旅融合、跨界整合为形式的各类歌手大赛预示着一种音乐3.0时代的开启。在这个脉络中,回想每一次成功的实践都伴随着激烈的“争论”,然而这些“争论”又都无不转化成新的驱动力,助推了歌手的成长、平台的崛起和模式的完善,音乐是最终的赢家。 

  据此,或许我们需要将目光从赛场的聚光灯下移开,投向更为广阔的音乐生态。一场比赛的结果,无论当时引发多少讨论,最终都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找到它适当的位置。那些真正打动心灵的歌声,那些推动声乐艺术发展的探索,那些培养下一代音乐家的努力,才是金钟奖最为珍贵的内核! 

李长鸿 中国音协特约评论员

【金钟之声】且让余音再绵长

来源: 时间:2025-11-11 编辑:

  第十五届金钟奖赛事已落下帷幕,然而互联网、自媒体上的各种分享、评议,持续着金钟之声的温度与热度。尤其对于声乐比赛,赛场外的声乐从业者、爱好者,以及参赛者的歌迷们的热情评议几乎构成了一种新的声场,让金钟的余音蔓延出一幅多元立体的文化图景。可见,步入媒介融合时代的金钟奖带来了一场关于艺术标准、审美共识与价值认同的公共讨论,我们不应以简单的好或坏来看待这种现象,但它至少彰显出开放性文化生态给与大众文化的拥抱与接纳。 

  近期,中国文联发起举办“场景里的新时代”主题文艺创作活动,将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进行具象化呈现。而本届金钟奖又何尝不是新时代文化场景的一种鲜明表征。在声乐比赛上,我们目睹了一个多维度场景的形成:现场有专业的“声场”,展示着歌唱艺术的精湛技艺;场外有文化的“乐场”,承载着音乐媒介与社会传播的深广;还有开放的“舆论场”,汇聚着各方观点与情感的交流碰撞。我们需要正视的是:歌手的技术表现、音乐界的圈层联动、受众的品评分享乃至衍生效应的延续,都秉持着不同的规则标准。当声音走出赛场,便开始了它的转化之旅,走向重新被理解、被诠释、被赋予意义的复杂场域。其实,这种转化与流通,也恰恰证明了金钟奖的影响力和声乐艺术的生命力。当万千声音交织、不同审美标准碰撞,我们目睹的并非仅是观点的差异,更是一场关于音乐价值的深度参与和集体探寻。 

  究竟应如何看待和把握这种现象?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给出了一种很好的诠解。“各美其美”是现实,是审美分众化时代的真实呈现;“美人之美”是路径,只有通过教育、感化与引导让更多人能够包容理解他人之观念时,才能最终实现“美美与共”的理想之境。由此,面对金钟奖声乐比赛引发的讨论,我们需要的是跳出专业与非专业、真实与虚构的二元对立思维,抵达一种更为真诚、深刻的审美理解。从这个角度看,专业评委的深度考量与广大观众的感官直觉,共同勾勒出艺术价值评判的完整谱系,让金钟奖声乐比赛的意义不仅只为遴选获奖者,还构筑了一个让声乐艺术被深度关注、充分讨论并得以滋养的公共平台。 

  除金钟奖外,考察近40年的中国音乐选拔类活动,笔者有一种脉络性判断:以1984年开始的央视青歌赛为代表的国家媒体驱动的音乐1.0时代;以2004年开始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我型我秀”“明日之子”“声入人心”等地方卫视及网络媒体驱动的音乐2.0时代;以及近年来,由地方政府驱动的以文旅融合、跨界整合为形式的各类歌手大赛预示着一种音乐3.0时代的开启。在这个脉络中,回想每一次成功的实践都伴随着激烈的“争论”,然而这些“争论”又都无不转化成新的驱动力,助推了歌手的成长、平台的崛起和模式的完善,音乐是最终的赢家。 

  据此,或许我们需要将目光从赛场的聚光灯下移开,投向更为广阔的音乐生态。一场比赛的结果,无论当时引发多少讨论,最终都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找到它适当的位置。那些真正打动心灵的歌声,那些推动声乐艺术发展的探索,那些培养下一代音乐家的努力,才是金钟奖最为珍贵的内核! 

李长鸿 中国音协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