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19日至29日,以“时代金钟·华彩乐章”为主题的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成都举办。372名选手经过67场比赛的激烈角逐,最终决出声乐(民族)、声乐(美声)、古筝、钢琴、民族弹拨乐、管乐(铜管)6个比赛项目的前五名。本报特别专访了获奖的30位“金钟之星”,展现他们背后的逐梦历程。
孙榆桐:琴键筑梦赤子心
10月28日晚,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钢琴比赛决赛在成都落幕,浙江音乐学院驻院艺术家孙榆桐斩获第一名。首次参赛便问鼎最高荣誉,不仅为他璀璨的职业履历再添浓重一笔,更印证了其用音乐表达一切的赤诚艺术之心。
对于这次金钟奖折桂,他怀有一份深深的敬畏,“即便此前我长期在海外学习,也深知金钟奖是国内音乐最高奖,这份认可对我而言意义非凡。”
整个备赛与演奏过程中,孙榆桐展现出超乎年龄的从容与通透。他将比赛视作表达音乐、分享想法的舞台,而非单纯的竞技场。正是这种心态,让他“从未因比赛感到紧张,更享受在舞台上演奏的每一刻”。决赛中,对自己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Op.26)的演绎他感到尤为满意。他认为音乐如同“发酵的产物”,随着年岁与阅历增长,即便音符不变,也能被赋予全新的表达。而他与指挥家陈琳及成都交响乐团的默契合作,更为这次完美的音乐表达提供了坚实保障。
赛场上的从容,源于孙榆桐20余年深耕不辍的艺术积淀。1995年出生的他,7岁开启琴童生涯,先后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附中,打下了系统的专业基础。2015年,他远赴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深造,师从亚历山大·柯桑蒂亚与钢琴家邓泰山,逐步形成了自身兼具深邃乐思与细腻表达的独特风格。
在国际乐坛,孙榆桐已是屡获殊荣的“老将”:16岁便以最小年龄斩获西班牙哈恩国际钢琴比赛冠军,此后更是在桑坦德国际钢琴比赛等重量级赛事中脱颖而出,更曾在2022年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半决赛中,以惟一中国选手的身份备受瞩目。
丰富的国际赛事经历,让他对比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比赛不只是竞争,更是相互学习、分享心得的过程。”这份清醒的认知,也体现在他的人生规划中。2022年,孙榆桐受聘于浙江音乐学院,身份从纯粹的演奏家转变为驻院艺术家。他十分享受学校提供的自由氛围:“学校风景优美,对音乐的重视度很高,给予老师们充分的自由度,这对我理解音乐、开展工作帮助很大。”
获得金钟奖后,他坦言心态更加放松,并计划将更多精力投入教学:“在做好自身演奏事业的同时,用心培养学生,把所学所感传递给更多追梦人。”
舞台上的孙榆桐,是一位音乐的“理性建构者”。他的演奏以结构清晰、线条分明著称,无论是复杂的复调还是宏大的浪漫派作品,都能为听众清晰勾勒出音乐的骨架。而理性之下,涌动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克制的深情,这使得他的音乐既具说服力,又动人心弦。舞台下的他,自称“社恐”,认为音乐才是自己最擅长的语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在琴房里构建精密声音殿堂的演奏家,却钟爱滑雪与滑板等极限运动,以此释放压力。这种台上台下的“反差萌”,让他显得更为真实而鲜活。
孙榆桐代表了中国新一代钢琴家的方向:他们拥有世界一流的技艺,却不炫技自满;他们立足国际舞台,却心系传承。他不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演奏者,更是一位用钢琴进行深度对话的思考者。
祁特:跨界积淀钟声扬
在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钢琴比赛的赛场上,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学生祁特凭借扎实功底与独特艺术表达荣获第二名,为4年的坚守与沉淀交出了完美答卷。
这是祁特第二次征战金钟奖。2021年,就读高一的他首次参赛便闯入决赛,却遗憾与奖项失之交臂。4年后再战,他坦言压力集中在复赛与半决赛:“这一届选手水平是历届最高的,48位复赛选手中有14位是高校老师,竞争异常残酷。”面对激烈角逐,精心的曲目选择成为他的破局关键。
复赛第一轮中,他以刘豫徽《思南·寻梦》搭配拉赫玛尼诺夫《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前者取材自昆曲《牡丹亭》经典旋律,将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之美与钢琴技法深度融合,“作为中国最高规格的音乐赛事,我认为中国作品的演绎是评委关注的重点,这首作品既传承传统,又展现技法,是非常合适的作品。”半决赛里,他选择了作曲家高平的新作《晚窗》作为“间奏曲”,串联贝多芬《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与普罗科菲耶夫《降B大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晚窗》的禅意与另外两部作品形成调性和意境的呼应,既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也展现中国作品写景与写意的多元表达。”决赛舞台上,他选择演奏难度极高的普罗科菲耶夫《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而伴奏的成都交响乐团此前刚演绎过这部作品,“熟悉的作品、默契的配合,让我彻底放松了,发挥出了三轮以来的最佳状态。”这份从容最终化作荣光,圆了他4年前的梦想。
祁特的音乐之路,始于父母对艺术的热爱。最初父母为他选择的是手风琴,后逢中国钢琴艺术蓬勃发展,机缘巧合下转而踏上钢琴学习之路。“父母初衷只是希望我陶冶情操、提升艺术认知,没想到在老师的建议下,慢慢走上了专业道路。”10岁时,他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自此开启了从附小、附中到大学的求学之旅。“现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学水平、师资力量与国际接轨,熟悉的环境和默契的师生关系,让我更能专注于音乐本身。”
不同于传统钢琴学子的单一标签,祁特兼具多元素养。他热爱文学,原创作品曾获征文奖项,书法、绘画作品多次入选校内刊物。这些积累成为他音乐诠释的独特密码:“文学和艺术是相通的,比如演奏《晚窗》时,我会联想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中国哲学,透过音符看到窗外的大千世界。”这种跨界积淀,让他的演奏既有技术厚度,更有思想深度。
获奖次日,祁特便赶回北京,准时出现在课堂上。“学习永远是第一位的,学校丰富的课程设置,从曲式和声到钢琴艺术史,都在为我们的长远发展铺路。”谈及未来,他秉持“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相结合”的理念:一方面瞄准更大舞台,追求更多演出与比赛机会,希望与顶尖乐团合作,让更多人听见自己的声音;另一方面深耕专业知识,用扎实积累支撑艺术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吴君麟:再敲金钟艺更臻
在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钢琴比赛中,浙江音乐学院钢琴系青年教师吴君麟凭借精湛演绎与巧妙编排,最终斩获第三名。这是他继第九届金钟奖获得该奖后,时隔多年再夺这项国内音乐最高荣誉。
作为曾经的金钟奖得主,再战赛场难免承压,但吴君麟将这份压力转化为自我突破的动力。“当然,自己也会担心首轮便遭淘汰,但更多是把比赛当成自我测评与艺术挑战。”他坦言,浙江音乐学院的信任与支持是此次参赛的最大底气,“备赛时学校为我调整了课时,还安排了独奏会、协奏曲彩排,甚至协调乐队合作,这些细致铺垫让我更稳定,也更坚定。”
相较于年少时的懵懂,如今的他以更成熟的心态驾驭舞台,将每一次登台都视作“完整音乐会的精准呈现”。曲目编排尽显巧思:第一轮在完成规定曲目叶小钢《落花天》的演绎后,他将五首同调性、不同时期的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串联演绎,“同一作曲家的不同风格作品连缀成篇,恰似一首完整大作品,更能凸显驾驭能力。”决赛中,他演奏了钟爱多年的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这是我第二次与乐队合作这部协奏曲,能在金钟奖舞台演绎这首曲子,对我而言是一种艺术圆满。”
再度获奖,吴君麟难掩欣喜,更满是感激:“评委们的认可,是对我多年学习与坚持的肯定。”谈及国内钢琴学子的表现,他由衷赞叹:“所有选手都极具实力,尤其是年轻选手,比我当年获奖时更为出色。见证中国钢琴事业的蓬勃发展,让我既震撼又欣慰。”
吴君麟的音乐之旅,始于一段颇具时代感的经历。4岁时,恰逢全国学琴热潮,在家人“尝试一下”的心态下,他与钢琴结下不解之缘。因练习顺遂,这份偶然的邂逅逐渐沉淀为坚定的追求。6岁起,他师从钢琴家李淇,扎实的启蒙教育为其艺术之路筑牢根基。2009年,他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星海音乐学院附中,少年时期便横扫珠江恺撒堡、施坦威青少年等多项全国大赛的冠军,成为业界瞩目的钢琴新星。
2013年,15岁的他以最年轻参赛者的身份斩获第九届金钟奖,凭借远超年龄的成熟演绎开启全国巡演,更受邀登上德国汉堡天才音乐会的国际舞台。“如今回想当年获得金钟奖,很多细节已经记不清了。”但他感叹,年少获奖让他获得更多展示自我、锻炼的契机,为日后深耕埋下坚实伏笔。
2015年,吴君麟以全额奖学金考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师从钢琴家德米特里·阿列克谢耶夫,先后获得演奏学士、硕士学位及演奏博士文凭。留学期间,他深耕中西方音乐教育精髓,既延续国内扎实的技术功底,又吸收国际舞台的多元表达方式,逐步形成“精准而富有温度”的独特演奏风格。
此后,他屡创佳绩:斩获首届意大利米开朗杰利国际钢琴大赛冠军及最佳肖邦马祖卡奖,入选第二届中国钢琴学会、《钢琴艺术》“华夏琴英”中国十大青年钢琴家,在伦敦威格莫尔音乐厅举办独奏会并发行现场录音专辑,成为兼具国内认可度与国际影响力的青年钢琴家。
2022年,吴君麟签约浙江音乐学院成为驻院艺术家,在活跃于国际巡演的同时,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他将丰富的赛事与演出经验融入课堂,引导学生“以实践检验所学,以心态驾驭舞台”,助力学子缓解演出压力、领悟艺术真谛。
谈及未来,吴君麟规划清晰:“踏实做好教学,完成学校演出任务,同时持续关注合适的国际赛事,不断学习新曲目,在教学与演奏中双向成长。”这份对音乐的赤诚与对教育的热忱,让这位两度问鼎金钟奖的艺术家,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步履不停,续写中国钢琴艺术新篇。
沈周慧:慧手琴心捧金钟
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决赛落幕,旅美青年钢琴家沈周慧凭借深厚的艺术功底与极具感染力的演绎,代表上海音乐家协会斩获钢琴比赛第四名。
沈周慧与钢琴的缘分,源于母亲未竟的音乐梦想。2013年,12岁的她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师从钢琴教育家杨韵琳,自此开启系统的钢琴专业学习。
在留学热潮中,沈周慧选择前往纽约茱莉亚学院深造,师从钢琴家、教育家陈宏宽。2020年,她成为茱莉亚学院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登峰人才计划”中惟一入选的联合培养人才,在海外求学的道路上持续突破自我。
在茱莉亚学院的求学生涯,不仅让她在音乐技艺上实现质的飞跃,更完成了从内而外的成长。“18岁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起初十分紧张懵懂,但通过几年的磨合,逐渐融入新的群体,无论是音乐还是生活上都成熟了许多。”今年她以优异成绩从纽约茱莉亚学院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同年被德国汉诺威音乐与戏剧学院录取,年底,她将跟随钢琴教育家阿里瓦迪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海外求学期间,沈周慧在国际赛场崭露头角:斩获第十届德国波恩贝多芬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第九届荷兰“恩斯赫德”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第三名及新闻媒体奖、纽约茱莉亚学院钢琴协奏曲比赛第一名等诸多荣誉。德国《莱茵邮报》评价其演奏“回荡着感性与人性的温暖”,基希海姆博兰登乐评称赞她“有着迷人的俏皮光彩”。
今年,在硕士毕业与赴德读博的空档期,沈周慧迎来了征战金钟奖的契机,“金钟奖对中国年轻钢琴家意义重大,这次终于有机会展示自己、证明自己。”
备赛之路充满挑战。由于暑期巡演繁忙,她真正集中备赛的时间仅有两个月。三轮赛事的曲目既有陪伴她多年的经典作品,也有全新的挑战:复赛演绎陈怡《多耶》与李斯特《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半决赛迎战贝多芬《降A大调第31钢琴奏鸣曲》(作品110)与拉赫玛尼诺夫《十三首前奏曲》(作品32),其中后者对她而言是全新考验,“这套曲子一口气弹下来要40分钟,对女生的体力和脑力都是极大挑战,我真的是拼尽全力,用生命在演绎,舞台上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遗憾。”这份全力以赴的态度,助她顺利闯入决赛。
决赛中,她与乐团合作勃拉姆斯《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尽管仅有一小时的排练时间,但默契的配合让她备感安心。“合作得非常舒服,最终的舞台呈现效果我非常满意。”当得知自己排名第四时,沈周慧直言“不敢相信”,这份意外的惊喜是对她多年坚守与努力的最好回馈。对于后辈选手,她真诚分享经验:“赛事强度大,尤其是后两轮曲目时长很长,一定要提前锻炼体能,作好充分的曲目准备。”
谈及获奖后的规划,沈周慧说,未来会安排更多国内演出,以独奏、重奏、协奏等多种形式与国内观众见面。“前几年一直在美国,难以抽身,现在时间更自由了,希望能带来更多精彩的演出。”她的首张个人钢琴专辑《超越》将在12月由国家大剧院唱片公司正式发行,专辑特别收录贝多芬《降B大调第29钢琴奏鸣曲“槌子键琴”》、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两部重量级作品。
韩寒北:少年意气启云程
在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钢琴比赛中,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学生、15岁的韩寒北以超越年龄的沉稳与灵气斩获第五名。
本届金钟奖对韩寒北而言,是一场“意外的奔赴”。起初他以为自己年龄未达标,错过了校内报名。偶然间看到中国音协的报名通知,发现自己的生日恰好以几天之差,贴线符合出生区间要求。恰逢北京音协报名通道尚未截止,他顺利搭上了参赛“末班车”,开启了这场惊喜与挑战并存的征程。
抵达成都后,他抽签抽到48号,成为钢琴项目最后一个出场的选手。韩寒北果断做出决定:买机票回北京备战。“在自己家练琴更踏实,想练多久就练多久,没有时间限制。而且熟悉的环境能让我休息得更好,以更饱满的精神面对比赛。”这份清醒的规划,为他首场比赛的稳定发挥奠定了基础。
半决赛的60分钟曲目编排,尽显他的巧思与积淀。他以规定的海顿《C大调奏鸣曲》开篇,紧接着以巴赫《法国组曲:萨拉班德舞曲》过渡。席曼诺夫斯基《降b小调变奏曲》是他去年在国际比赛中获评委盛赞“诠释成熟,极具风格”的曲目,也是他半决赛的重点曲目;斯克里亚宾的两首音诗、李斯特《b小调第二叙事曲》接续登场,最后以7月从美国比赛归来后才突击练习的巴伯《漫游集》收尾,“这首曲子虽然练习时间短,但舞台效果好,我想把它当成最后的返场曲。”
决赛舞台上,韩寒北挑战了高难度的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去年第一次听到这部作品就深深喜欢上了,它的旋律太美了,虽然难度大,但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练下来。”今年,在学校安排下,他曾与中国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合作演绎这部作品,积累了宝贵的合作经验。此次与成都交响乐团的默契配合,更是让他从容发挥,完美驾驭了作品中复杂的反节拍段落,将深情与张力诠释得淋漓尽致。
演奏结束后,现场即刻统计分数、公布结果。这位在赛场上从容不迫的少年,此刻却紧张得不敢走进音乐厅听结果,独自在门口默默等候。“妈妈在里面听结果,我怕自己承受不住,就在外面等。”没想到,最先听到喜讯的是曾经鼓舞他的师哥——“师哥发来祝贺,我才知道获奖了,当时有点不敢相信。”直到母亲走出音乐厅紧紧抱住他,母子俩都强忍泪水,“晚上回到酒店,我才偷偷抹了眼泪,觉得太不容易了。”
回望琴路,韩寒北的初心始于父母的热爱与引导。他回忆道:“3岁开始学琴,初学阶段的指法练习枯燥又艰辛,手指经常练到发酸,但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真正让他坚定专业道路的,是儿时观看第十一届金钟奖的经历:“师哥从复赛一步步闯进决赛拿奖,我特别受鼓舞,暗下决心未来也要站上这个舞台。”6岁起,他便在各类赛事中崭露头角:2014年获“中国好琴声”全国总决赛儿童组第二名、北京赛区第一名,2018年获SEILER德国国际钢琴艺术节第一名,2023年获第五届“言子杯”全国青少年钢琴大赛专业少年组金奖……小学毕业时,他顺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开启了在北京的专业求学之路。
谈及获奖感受,韩寒北的清醒远超同龄人:“金钟奖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开始,不能骄傲,还是要踏踏实实学习。”目前,他正全力备战明年的国际赛事。少年意气风发,初心如磐。
金智成:金声玉振少年志
在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管乐(铜管)比赛中,19岁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子金智成凭借精湛的圆号演绎摘得铜管组第一名,以青春之力书写中国青年演奏家的成长答卷。
金智成的音乐之路,是天赋与坚守的双向成就。出生于音乐世家的他,自幼浸润在古典音乐与民族音乐的氛围中。小学二年级,一张圆号唱片的绝美音色让他一听倾心,“当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吹得比CD里更好。”五年级时,他坚定选择音乐道路,这份纯粹的初心,成为逐梦路上源源不断的动力。
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后,圆号演奏家满燚成为金智成音乐生涯的重要引路人。“刚认识满老师时,我特别内向,别人问问题,我只会说‘好的’,完全不敢表达自己。”满燚不仅以“精准并非艺术,情感赋予意义”的理念,助力金智成深耕圆号专业技艺;更主动带领他奔走于国内外各类音乐活动,让他有机会与同行、前辈交流切磋——这一过程不仅逐渐锻炼了他的表达能力,更帮他慢慢建立起自信心。“从最初只能被动回应问题,到后来能主动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再到如今可以轻松自如地与人交流,我在这方面实现了巨大的成长。”
成长从非一帆风顺,贪玩的念头也曾悄然冒头。就读附中期间,金智成曾一度沉迷游戏,满老师便没收了他的圆号,让他“尽情地打游戏”。“结果不到一周我就熬不住了,不能吹号对我来说简直是折磨!”这次特殊的“小惩罚”让他幡然醒悟,“我的生命里可以没有游戏,但绝不能没有圆号。”此后,他便彻底沉下心来投入练琴。2021年,他在亚历山大(中国)圆号比赛中斩获职业少年组冠军,“这个奖给了我极大的信心,也让我坚信,全力以赴就一定能有所回报。”
自此,金智成开启了“开挂”般的赛事征程:2023年,17岁的他在第17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中斩获铜管组银奖,并与指挥家捷杰耶夫及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同台献艺;同年8月,他摘得韩国济州岛国际铜管比赛圆号组桂冠;2024年,他在第75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比赛中一举夺魁,不仅包揽观众奖、捷克广播奖等四项大奖,更受邀亮相2025年第80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今年,他又在杜塞尔多夫Aeolus风神国际管乐比赛中斩获圆号组第一名、综合第三名及最佳观众奖。作为中央音乐学院BOB拔尖创新人才,他还多次受邀与国内外知名乐团合作,在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圣彼得堡白昼音乐节等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赢得世界各地指挥家与圆号名家的高度赞誉。
本届金钟奖首次增设铜管项目,金智成说:“这项赛事的规格堪比国际水准,如今中国铜管水平已跻身世界顶尖行列。我希望用自己的演奏,让更多人听到当代中国演奏者的声音。”最终,他凭借细腻丰富的音色与从容自信的台风征服评委,将金钟奖收入囊中。谈及未来,这位少年目标清晰:“我会继续深耕圆号专业,在独奏、重奏与乐团演奏领域全面发展,为自己的音乐人生书写更多可能。”
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管乐(铜管)比赛圆满收官,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三年级学子、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小号副首席陈嘉伟,凭借极具感染力的演绎斩获小号专业第一名、管乐(铜管)比赛第二名。
出生于音乐家庭的他,2010年正式跟随解放军军乐团小号演奏家侯冰启蒙学习。2012年,陈嘉伟师从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小号演奏家戴中晖学习。彼时戴老师极少收低龄学生,陈嘉伟因出众的音乐悟性,成为其首位少年弟子。这份幸运很快绽放光芒。2014年,12岁的他赴美国费城参加第三十九届国际小号协会(ITG)比赛,与来自美、俄、日、韩等国的四五十名选手同台竞技,年龄最小的他一举夺得少年组冠军,创下中国选手在该项赛事的最佳成绩。赛后,戴老师坚定地对其父母说:“这孩子必须走专业道路。”同年,他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正式开启音乐逐梦之旅。
2016年,他因出色的艺术天赋被国际小号协会授予“国际青年小号艺术家”称号,成为当年全球惟一获此殊荣的青年演奏家;2019年,他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本科,同年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个人独奏专场音乐会,完整演绎从巴洛克到现代派的高难度作品,获业界高度评价;2023年,他凭借优异表现获得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推免资格,继续深耕技艺。
在国际赛场,他不断刷新国人纪录:2023年在第十四届波兰米哈乌·斯皮萨克国际音乐比赛中夺冠,创下国人在该赛事的最佳成绩;2024年5月,在小号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国际小号协会(ITG)第48届独奏比赛中摘得桂冠,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大陆演奏家,小号演奏家哈肯·哈登伯格盛赞:“他极具创造力与想象力,拥有精湛技艺和深刻的音乐理解力。”同年7月,他受指挥家捷杰耶夫邀请,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参加马林斯基国际铜管艺术节,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合作演出。
乐团实践中,他同样大放异彩。作为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小号副首席,他曾与捷杰耶夫、梵志登、李心草等中外指挥家合作,2023年首演安德烈·若利韦《第一号小协奏曲》,填补了该高难度作品的中国演出空白,展现了卓越的曲目驾驭能力。
谈及首届金钟奖管乐比赛,陈嘉伟感慨万千。在成都的三轮比赛,每一轮都很重要。第一轮无伴奏作品演奏,考验独自登台的信念与气场,“没有乐团陪伴,全靠自身信念支撑,用音色征服评委”;第二轮25分钟-30分钟的曲目量(含中国作品、协奏曲及自选作品),是对体力与耐力的极致挑战,“管乐演奏久了嘴累、体力透支,比在乐团里间歇演奏难得多”;决赛中,他演绎埃诺·塔姆贝格《第一协奏曲》与约翰·弗里德里希·费舍尔《D大调协奏曲》,彻底放下包袱享受舞台,“能进决赛已很荣幸,只想把最真实的音乐表达出来。”“演奏乐器,最重要的是音色。”在他看来,音色如同人的声音,“能传递故事与情感,让听众产生独特共鸣。”站在首届金钟奖的新起点,陈嘉伟的规划清晰而坚定:“我是中国本土培养的演奏者,未来要留在国内,为中国音乐事业奉献力量。”
在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中,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高一学生李佳芮凭借细腻动人的长号演绎斩获长号专业第一名,管乐(铜管)比赛第三名。这位年仅15岁的女孩,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从容与灵气,在高手云集的赛场绽放独特光芒。
“我8岁开始学习长号,是爸爸帮我选的乐器。”谈及与长号的渊源,李佳芮介绍,她的父亲曾是长号演奏者,自幼听着父亲演奏长大的她,早早便对这门乐器心生好感,“长号的声音特别好听,而且和其他管乐器用按键演奏不同,它靠拉管来发声,我觉得特别有意思。”这份独特的吸引力,让她从此与长号结下了不解之缘。
启蒙阶段,李佳芮师从学校管乐团的纪强老师,2022年起,她正式跟随长号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洋深造。2022年,12岁的她凭借过人的天赋与潜力,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正式踏上专业音乐之路。“爸妈从小就鼓励我大胆表达,这种包容的氛围,让我对音乐始终保持着纯粹的热爱。”
自踏上专业道路以来,李佳芮的成长速度堪称“惊艳”:2023年,她摘得第九届中国国际低音铜管艺术节初中组一等奖;同年,她以铜管组第一的成绩考入丰帆青少年交响管乐团并担任长号首席;2024年,她斩获俄罗斯第十三届国际青年音乐家比赛铜管少年组第一名,随中央音乐学院少年交响乐团赴澳门参加京港澳青少年音乐艺术嘉年华,同时包揽附中“专业成绩突出奖一等奖”与“专业优秀奖”两项奖学金。2025年更是她的丰收年,她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音乐厅、北京音乐厅与乐团合作演出协奏曲,拿下仁川国际音乐比赛铜管大奖组第一名、中国(武汉)第十届国际低音铜管艺术节长号职业组第一名;8月,她在第20届济州国际铜管比赛中获次中音长号第二名,成为该赛事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长号获奖选手,实现了中国长号在国际舞台上的历史性突破。
此次金钟奖之旅,作为处于赛事最低年龄限制边缘的选手,李佳芮堪称赛场“最小黑马”。面对众多来自专业乐团的首席演奏家,以及本科、研究生选手,她坦言自己的优势在于没有太多压力,更能放开手脚发挥,“我更想把平时的练习水平展现出来,享受比赛的过程。”
除了长号演奏,她还广泛聆听各类音乐。“音乐是相通的,不同乐器的特色能给我带来新的灵感,让情感表达更丰富。”赛场之外的李佳芮,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画画、写毛笔字、做手工书签、阅读书籍,这些兴趣爱好滋养着她的艺术感知;父母每年都会带她到国内外各地旅行,还常带她聆听音乐会,这样的经历让她得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拓宽艺术视野,“这些经历让我学会用更包容的心态看待音乐,也让我的演奏更有温度。”
此次获得金钟奖,对她而言既是惊喜,更是激励,“宣布名次的那一刻,我特别激动,觉得很不可思议。”父亲虽未过多点评,却始终用鼓励给予她最大的支持,“比赛前爸爸会给我很多心理暗示,让我放下顾虑,正常发挥就好。”谈及未来,这位15岁的少女目标清晰而坚定:“接下来还是要踏踏实实学习,一步一个脚印磨练专业。希望以后能在国际比赛中拿奖,为国争光。”
本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首次增设管乐(铜管)比赛,30岁的中央音乐学院长号教师郭玎泰,凭借精湛技艺与深厚艺术积淀敲响“金钟”,荣获第四名。
郭玎泰坦言,此次与自己的学生同台竞技,压力倍增,“很多国际比赛年龄限制在31岁以下,金钟奖38岁的年龄上限,为我提供了难得的参赛契机。”
与其他选手相比,郭玎泰要平衡好老师与选手之间的身份转换。尤其是在半决赛中,他抽签排在自己与刘洋教授共同指导的学生之后,20分钟的后台等待,让他深陷双重身份的内心挣扎。“作为老师,我想认真聆听学生的表现;但作为选手,我又需排除干扰专注备战,两种身份相互拉扯,一直在‘打架’。”决赛舞台上,面对高关注度直播与台下观众,他将压力转化为演出的激情:“我的初心就是让更多人听见我的音乐,既然选择参赛,就要把比赛当成是一次演出,把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
当获奖成绩揭晓的那一刻,郭玎泰百感交集:“有喜悦,有感动,更觉得多年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这份首届金钟奖管乐赛事的荣誉,对他而言既是学生生涯与比赛生涯的精彩注脚,更是艺术道路上的全新起点,“我热爱竞技与舞台展现的感觉,未来若有合适的国际比赛,仍会积极参与。”
郭玎泰介绍,13岁时自己才正式师从西安音乐学院副教授周军开启专业学习。不同于多数音乐专业学生的成长路径,他在普通高中完成初高中学业,凭借过人天赋与刻苦训练,于201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博士生导师刘洋。“当时铜管乐发展远不如现在成熟,我从初二才开始系统学习长号,能考上中央音乐学院,现在回想仍觉不易。”回忆求学之路,他感慨万千。
2018年,郭玎泰以满分成绩考入德国弗赖堡音乐学院,开启海外深造之旅。在德期间,他先后获得硕士学位与演奏家文凭,不仅荣获德国联邦“莱米纳博德森”奖学金,更在曼海姆铜管重奏团担任首席,受邀与巴登巴登爱乐乐团合作演奏《尼诺罗塔》长号协奏曲,并在曼海姆国家歌剧院交响乐团等多家乐团实习。
2023年3月,他成功考入德国耶拿爱乐乐团担任长号副首席,却在同年7月毅然放弃了这份工作。“看到中央音乐学院的招聘信息后,我非常激动。”他即刻回国应聘,顺利通过考核,成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始终希望把海外所学带回祖国,助力中国铜管乐事业发展,母校正是我实现理想的最佳平台。”
此次金钟奖结束后,郭玎泰迅速回归教学岗位,将比赛中的感悟与经验倾囊相授,“我会把备赛细节、曲目选择技巧分享给学生,引导他们明确比赛目标,在年轻时期多参与专业历练。”教学中,他始终坚信,帮助学生设立小目标,一步步稳扎稳打,当每一个小目标都能实现的时候,回头看,就已经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
在郭玎泰看来,音乐之路从无捷径,唯有坚守初心与持续精进。未来,他将继续以金钟奖的荣誉为动力,深耕讲台,活跃于舞台,在教学与演奏的双车道上,践行对铜管乐事业的热爱与担当。
在本届金钟奖管乐(铜管)比赛的舞台上,33岁的中央歌剧院小号演奏员、中央音乐学院首位铜管博士郭志成,凭借20余年深耕不辍的技艺与坚守,获得第五名。
此次金钟奖首次增设铜管项目,让沉寂已久的斗志在郭志成心中重新燃起。备赛中,他始终秉持“高标准准备,平常心应战”的态度:“准备时不放过任何细节,因为竞争对手都是各地精英,你永远不知道别人会准备到什么程度;但心态上要明白,舞台展示比结果更重要,不然压力会压垮自己。”
为了精益求精,他与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艺术指导高思琦反复合练:“我们一起打磨细节,不断发现问题、优化表达,这份充分准备成了比赛中的重要优势。”他也感谢家人的支持和付出:“妻子和母亲一起承担了照顾小孩、照顾家庭的全部事情,让我安心备赛。”
赛事角逐场场都是“硬仗”,需历经三轮比拼——首轮独奏亮相,后两轮与钢琴协奏配合,淘汰率颇高。“每一轮都是压力的叠加,高压环境下极易出现失误。选手们实力旗鼓相当,台上一瞬的心态波动,都可能直接影响得分走势。”不同于其他以手部技法为主的乐器演奏,管乐演奏对嘴部控制与气息运用要求极高,紧张情绪的影响尤为显著且直观,不仅逃不过评委的专业聆听,即便普通观众也能清晰感知。正因如此,不少选手因过度紧张频现失误,而郭志成始终竭力稳住心态,以稳扎稳打的发挥与细腻通透的表达,一步步从容闯过层层关卡。
当获奖结果公布时,他直言“像做梦一样”:“隐约看到大屏幕上自己是第五名,又不敢相信,到处问别人有没有拍下来,那种兴奋、紧张又难以置信的感觉,至今难忘。”他特别提及中央歌剧院的大力支持:“9月演出季,剧院临时在乐季音乐会上安排我来演奏协奏曲,虽是售票演出,压力不小,却让我积累了信心,这份支持让我倍感温暖。”
郭志成的音乐之路,始于武汉小学的校园管乐团。小学毕业后,他考入武汉音乐学院附中,跟随冯宁老师学习。在音乐求索之路上,他始终对父母的默默付出与全力支持满怀感恩。整个附中求学阶段,母亲毅然放弃工作,专职陪读照料,这份朴素而深沉的爱,成为他逐梦路上最坚实的支撑。2008年高考,他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武汉音乐学院,师从李放。
大三那年,一次珍贵的机遇向他敞开大门——中央歌剧院乐团小号首席空缺,他凭借扎实功底获得实习机会。“能进入职业乐团历练,一开始缺乏经验,只能勉强完成工作。”这份压力让他倍加珍惜机会,愈发用功练习,进步迅速。2012年,从武汉音乐学院毕业后,他正式进入中央歌剧院工作。“乐团工作和独奏练习的侧重点完全不同:独奏重理解、技术与完整性,乐团重合作、音色与音响平衡。”他深知两者相辅相成——乐团遇到的合作难题,可通过私下练习突破;独奏打磨的技术细节,能反哺乐团演奏的质感。
工作之余,郭志成从未停止自我提升的脚步。“比赛是最好的催化剂,无论输赢,准备过程必然会进步。”2015年,他获得韩国济州岛国际小号独奏比赛第三名,成为首位在该赛事项目中获奖的中国大陆选手;2017年获得第一届津宝国际小号独奏比赛第一名。与此同时,他还深耕学术领域,在中央音乐学院师从陈光攻读硕士、博士,并成为该校首位铜管博士。
今年,郭志成完成了博士阶段的学习,回到中央歌剧院工作,“音乐之路没有止境,我会继续做好乐团工作,回馈剧院的支持。”更让他牵挂的,是中国铜管乐的发展,“这份荣誉是音乐界对我的认可,我想带着这份责任,把所学所悟传递下去,让更多人看到中国铜管乐的潜力。”